Page 92 - 臺灣原住民族法學期刊第一卷第四期
P. 92
6 臺灣原住民族法學 第四期
諾、台東之馬偕,將急重症醫師分發至當地之公立醫院,不僅後備人力、醫療設備不足,病人也不願至
此就醫,綜合前文所提及之「缺乏完整團隊」的狀況,造成公費醫師空有十八般武藝無處發揮,虛耗人
生,為另外一種醫師人力的耗費。
四、再看公費醫師制度:偏鄉解藥抑或飲鴆止渴?
回顧公費醫師制度,「舊制」停招以前歷經三十年大大小小變革,至今每年都投入許多公費醫師在
偏鄉,提供的醫療能量絕對不算少,但是今天偏鄉醫療仍然陷在「醫療資源不足」、「缺乏醫師人力」
裡,這一方面是因為偏鄉醫療早就是千瘡百孔,每年把數十名、數百名的公費醫師投入偏鄉,根本無法
滿足民眾對於醫療的遐想、也無法填滿人力的空缺,另一方面公費醫師制度就只是一種緊急補充人力的
方式,只能在數年之內應急,沒辦法被當成是輔導醫院成長的方式、也不應該為長期改善偏鄉醫療負
責。
如今衛福部老調重彈,以每年增加一百名公費醫學生的方式,意圖回應醫師人力不足與偏鄉人力
缺乏的困境,其背後的邏輯依然是將偏鄉服務視為某種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重擔,再加上錯亂的醫師
人力配置、積弱不振的公費醫師待遇,恐怕重演過往「服役」完畢以後便匆忙離去的偏鄉醫師舊習,
而偏鄉民眾像是定期施打陣痛的嗎啡,終究還是在這種「原罪」裏頭,繼續承擔台灣區域資源不均的
苦果。
參、汪洋迷航的離島緊急醫療
早期台灣的衛生所為基層預防性公共衛生服務的提供者,在醫師、護士及保健員的努力之下,成功
防治了橫行台灣的霍亂、瘧疾、小兒麻痹等大多數傳染性疾病。至 1980 年代初期,政府在私人醫院擴
增的影響下,為了解決衛生所醫師荒與提升衛生所的醫療功能,推動「群體醫療執業中心計畫」: 設立
群醫中心的衛生所,利用衛生署補助的一百五十萬元添購醫療設備如X光機、檢驗儀器,並聘僱相關之
醫事人員,例如藥師、醫檢師、放射師等,與群醫中心合作的醫院也派遣醫師支援衛生所的門診服務
(蔡志斌,2007)。
在全民健康保險實施之後,為了提昇山地離島地區醫療服務可近性及健保服務品質,健保局於 1997
年試辦偏遠地區醫療改善方案,並於 1998 年起陸續推動 IDS 計畫。該計畫之宗旨,是鼓勵平地的醫療
院所至山地離島服務,實施內容包含醫療服務(如夜間門診、 夜間待診、例假日門診、專科診療、巡迴
醫療等)及其他醫療健康促進服務(如居家照護、復健治療、衛教宣導、疾病個案管理等),實施地區
包含 50 個山地離島地區及 2 個適用地區(嘉義縣大埔鄉與花蓮縣豐濱鄉)。
自此時期,除了公務人員早八晚五的正常上班時間,山地離島衛生所正式開始提供 24 小時、全年
無休的緊急醫療服務。部分離島因為地理間隔,無醫院作為後盾,衛生所除了日常的公衛項目和醫療門
診,還需同時扮演醫院急診的角色,成為當地急重症病患初步處理與緊急轉送的唯一依靠。以下探討這
些提供緊急醫療服務的台灣離島衛生所,在現階段面臨的難題與困境。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