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臺灣原住民族法學期刊第一卷第五期
P. 78
4 臺灣原住民族法學 第五期
迅速復甦,且隨著鐵路網絡的擴大,許多地區的隔離被克服,同時也帶來了國家結構的逐漸變化。因
此,盧薩蒂亞的工業化導致外來勞力大量湧入,導致全國人口構成發生重大變化,使當地語言的使用,
迅速倒向雙語。與此同時,佔優勢的農業結構繼續下滑,農村人口社會分化進程繼續加劇,只有少數農
民和大農戶能夠擴大和鞏固經濟,對於大多數農村人口來說,困難時期已經開始了。許多農民貧困,為
了清償債務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小生意,或被迫在新興工業中作為僱傭勞工謀生或作為臨時工,許多索本
族人開始往盧薩蒂亞地區之外謀生,從事僕人、奶媽或保母等工作。因此在 1900 年左右,有 1 萬名索
本族人居住在盧薩蒂亞境外,其中包括西伐利亞地區萬 WestfalenW2687 人,萊茵蘭地區人 Rheinland
15
1521 人,多特蒙德工業區人 Dortmund 1368 人 。另一方面,由於索本族作家與民族運動者Jan Arno t
Smoler,為籌措支持文化與索本族活動之資金,從 1859 年以來一再出訪俄羅斯,在緊張的德俄關係下,
一場德國民族主義的浪潮,襲擊了索本族文化和語言,1871 年以後的薩克森邦開始展開反索本的動作,
甚至連俾斯麥都介入衝突,經過他的明確批准,對索本族採取了更為嚴厲的措施,其中包括 1885 年停
止在西里西亞年 Schlesien 的索本族課程,1888 年在科特布斯年 CottbusC 體育館停止索本族語教學,
以及開始將索本族的牧師和教師移交給德國地區。而上盧薩蒂亞體 OberlausitzO 的學校在 1875 年已經
下令全面禁止使用索本族語,並取消所有的雙語教科書。1873 年新的薩克森學校法也限制了索本族人的
使用,另外在宗教教育方面,只有索本族語言的共同使用才被允許,索本語的閱讀僅限於下層階級,在
上層階級的所有課程都必須用德語。1911 年新的“教育法”草案,將索本族語言從學校教學中有效地摒
除,並提供了更大的限制,最後在家長們的大規模抗議下,讓法案在最後時刻失敗。然而同化的學校政
策的後果,對年輕人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大多數孩子沒有母語就沒有正確的書寫和閱讀, 即使是德語也
掌握不好,導致精神退化和額外的社會劣勢,許多索本族人在這樣的訓練下,只有機會在農業上當僕人
16
或女僕 。
然而,在德國民族主義的壓迫環境下,索本族年輕人反而成為一股反動的力量,他們認識到,文化
工作和科學研究有助於提高國家在反對德國化的意識和資源,1875 年,他們建立了學生會議(Schadz-
owanka),並延續至今且成為傳統。在 1878 年,他們出版了他們自己的文學政治學報(Lipa Serbska),
其中包含了一個重要的小標題“年輕的索本族”,主張要求更多的社會和民族權利。索本族的年輕人們不
厭其煩地在許多村莊發展協會,作為維護索本族族語的歌曲和戲劇,以及民族文化的目的,這些文化願
望與抵制民族壓迫是密切相關的,而藝術,文化和科學則是年輕的索本族人尋求鞏固民族意識的強大武
17
器 。
四、Domowina 組織的誕生
在學生運動的經驗累積過程中,年輕的索本族知識分子已經意識到,只有與農村人口密切聯繫才能
保證在德國化和同化的不平等鬥爭中獲得成功,於是他們越來越接近貧困的農村和中小農家,越來越多
14 Reetta Toivanen, Minderheitenrechte als Identitätsressource?: die Sorben in Deutschland und die Saamen
in Finnland, LIT Verlag Münster, 2001, S. 33.
15 Peter Kunze, Kurze Geschichte der Sorben, Domowina, 2001, S. 51.
16 Peter Kunze, Kurze Geschichte der Sorben, Domowina, 2001, S. 52.
17 Peter Kunze, Kurze Geschichte der Sorben, Domowina, 2001, S. 53.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