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4 - 第七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84
由此可見,法院於得知布農族有「男性族人於妻子離婚時,向女方請求當初
婚禮所送豬隻的花費賠償」之傳統慣習後,開始參考此慣習以協助當事人構思調
解方案,並得知當事人雙方已於接受家事調解之前,私下將賠償費用由六十萬元
降至十萬元。惟調解方案仍受到家事事件法的影響,為避開家事事件法第 3 條及
21
第 33 條對於「確認婚姻無效」的甲類事件,需要由法官裁定 的規範,調解委
員勸聲請人更改案由為當事人可處分的「離婚」事件,期能以當事人合意成立調
解筆錄的方式排解糾紛。
四、 梅子鄉布農族人對「男性族人於妻子離婚時,向女方請求當
初婚禮所送豬隻的花費賠償」傳統慣習之看法
民法所認定的習慣法,須由民眾反覆慣行而成為行為準則,並須受民眾確
22
信其為法律、需要遵守,且不違反公序良俗。 根據針對梅子鄉公所調解委員會
之調解委員、調解委員會秘書、村長等負責糾紛排解者的半結構式訪談之錄音繕
打紀錄,以及部落耆老的座談會討論內容之翻譯繕打紀錄,受訪者透過談論 103
年度司家調字第 215 號家事調解事件,表達其對於「男性族人於妻子離婚時,向
女方請求當初婚禮所送豬隻的花費賠償」的之布農族傳統於其所屬部落中,是否
屬於習慣法之看法如下。
針對此一傳統,年齡分佈於七十四歲至九十歲中間的部落耆老(FGHIJ
23
K) 指出,部落以前幾乎可以說是沒有因夫妻失和而離婚的事,也沒有外遇的
狀況,如果有的話,也馬上就用竹子打了。其中一位參與座談的受訪對象還表示,
結婚都是父母安排,她七歲就嫁了,自己以為是要過去夫家當養女,結果被叫去
跟其中一個兒子共寢,才知道原來是要結婚;只有在女生沒有生育的狀況,家中
長輩會直接把女生趕走,因為以前很注重傳宗接代。此一見解呼應了田哲益的見
解 , 其表示原則上古代布農族人不離婚,也沒有離婚這個名詞,離婚的情形極少,
只有女子逃跑(musbai)的情形,原因不外是外遇、不生小孩或偷盜,由女子因著
24
自己的良心離開。
受訪者(E,K)亦表示,布農族鮮少有離婚的例子,但布農族結婚時,都
是由男方負責支付費用,是否向女方求償婚禮的花費,端看男方家裡的態度。有
些男方的家庭願意無條件讓婚姻解消,有些則希望向女方請求賠償。
21 李太正. 2014. 家事事件法之理論與實務. 台北: 元照.,頁 46, 152-153;姜世明. 2014. 家事事
件法論. 台北: 元照.,頁 308-314。
22 王澤鑑. 2008. 民法總則. 台北: 王慕華.頁 62;施啓揚. 2007. 民法總則. 台北: 作者自版.,頁
81;林誠二. 2012. 民法總則新解:體系化解說(上). 台北: 瑞興圖書.,頁 26-27;鄭冠宇. 2014. 民
法總則. 台北: 瑞興圖書.,頁 46-48。
23 這幾位部落耆老所屬的部落,並非南投地方法院上述兩個家事事件之當事人所屬部落。筆者
曾嘗試聯絡南投地方法院103年度司家調字第215號家事調解事件的當事人所屬部落之鄉調解委
員數次,但該位調解委員拒絕受訪。
24 田哲益,同註 20,頁 198。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