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2 - 第七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82

相對人:  對阿。”

                        後來司法事務官進入調解室協助調解;瞭解相對人堅持要向聲請人索取二十
                   萬元的結婚花費賠償後,力勸相對人看在分居已六年的基礎上,不要求財產上的
                   損害賠償即同意聲請人的離婚請求,但相對人仍相當堅持地表示,請求賠償是他
                   家人的意思,「不離看她怎麼辦」。事務官後來轉向筆者詢問原住民是否有此慣習,

                   筆者答以「夫妻兩個要離婚的話,布農族傳統習俗要返還當初結婚贈與的豬,阿
                   美族沒有這樣的傳統。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布農族是父系社會」。事務官接著仍舊
                   依現行民法的規定指出,單純就法律上來談,法官只會單純審理聲請人訴請離婚
                   有無理由;依阿美族的傳統,聲請人不需要付這筆錢;法院依法形成裁判離婚判

                   決時,也不會准許相對人於反訴離婚時,所一併提出的婚禮花費之財產上損害賠
                   償的請求,只會判定離婚。陪伴相對人出席的地方議員聞此則插話重申,相對人
                   的意思是,當初籌備婚禮的時候,男方總共花了一百多萬,目前不要求那麼多,
                   只要求二十萬元的賠償。後來調解委員勸當事人雙方各退一步,因為布農族期望

                   女方支付婚禮花費的補償,但阿美族無此傳統慣習,遂請雙方折衷以十萬元成立
                   調解,並勸相對人允許聲請人分期給付;此調解方案後來被雙方當事人所接受。
                        由此可見,家事調解於協商的過程中,法院主要係以現行法與實務見解的觀
                   念進行原住民糾紛排解;但司法事務官與調解委員透過與此計畫主持人針對原住

                   民傳統慣習的討論,提供當事人透過雙方協議,保留原住民傳統慣習的空間;故
                   而雖然民法第 1056 條第一項「裁判離婚時的財產上損害賠償請求權」並不能請
                   求結婚時的婚禮花費  ,但布農族男性族人於妻子要求離婚時,向女方請求婚禮
                   花費賠償的傳統慣習,在雙方能夠達成共識的前提之下,得以被保留依循。

                        美國部落法院的法官們發掘原住民律法的方式包括:使用原住民族語中所承
                   載的律法知識、請教部落中熟知社群傳統與習慣的人(通常是年長者),以及有記
                   載原住民律法慣習資訊的已出版刊物(包括學術研究成果、翻譯譯作、小說、詩
                                                                           12
                   作、由部落社區成員紀錄的傳說故事或口述歷史等)。
                        而本事件根據黃應貴於「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一書的記載,布農族的
                   婚禮當中,男方所屬聚落的人,會攜帶豬到女方所屬的聚落;其中一頭豬送給女
                   方父系氏族作為聘禮,而由其成員來平分豬肉;分豬肉的對象,除包括所有父系
                   氏族成員以外,尚包括已出嫁的女子;由於這頭豬是給父系氏族而非女方家,整

                   個分肉過程通常係由氏族長老負責;除須作公平分配以外,更不能有所遺漏,否
                                                                                             13
                   則易生爭執,因布農族人若未分到應分得的豬肉,會視之為不祥之兆。
                        分肉的過程於新娘家前的庭院舉行,豬肉的分配也有一定的規矩,例如後腿
                                                     14
                   肉一定分給女方的舅舅以示孝敬 ,豬頭分給對此婚姻貢獻最多者,豬尾巴則分給


                   12
                      Friedland, Hadley. 2013. "Reflective Frameworks: Methods for Accessing,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Indigenous Laws." Indigenous Law Journal Vol.11:pp.1-40., pp.9-11.
                   13 黃應貴. 1992.  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  台北市:  中研院民族所.,頁 200。
                   14
                      霍斯陸曼.伐伐. 1997.  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  新北市:  稻香.,頁 83;林貴明神父及耆老、
                   教友口述/詹嫦慧整理. 2012. "原住民婚俗與天主教牧靈  口述紀實-布農篇."  輔神原住民神學牧
                   靈年刊  第四期:頁 61-73.,頁 62。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