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3 - 第一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83

台灣環保聯盟台東分會屢屢抗議無效後,不得已由台灣環保聯盟展開應停止實施開發行
               為的公民訴訟;嗣台東縣政府於 2008 年 6 月 15 日通過環評、7 月 22 日公告後,以莿桐

               部落原住民為主、環保聯盟成員為輔共 8 人出面,再打撤銷環評的行政訴訟。目前,在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的判決,都是台東縣政府敗訴,原住民族部落與環保團體勝訴。

               二、  承認原住民族自然資源權利的司法案例-司馬庫斯櫸木案介紹


                    附表 1 所整理原住民族基本法施行後的刑事案件,或許因為執法人員對原住民族基
               本法的陌生,鮮有注意檢討其相關條文,對所受理的案件會否產生影響。例如單純持有
               土製番刀、開山刀、僅為供獵捕傳統祭典之用的野生動物而持有或製造具殺傷力的供自
               製獵槍使用之子彈,是否符合其傳統習慣?如非未經申請主管機關核准,獵捕保育類野

               生動物以供部落成年禮或傳統祭典之用,是否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禁止漢人採集其傳
               統領域內之野生蜂蜜並予沒收,是否涉犯刑法強制罪?在在值得探究。

                     司馬庫斯櫸木案,作者從第二審方始承辦,堅持引用原住民族基本法相關條文及
               訴求其立法精神,後來法院也願詳加審酌,導致判決結果逆轉的珍貴案例,謹介紹如下:


                    此案的起訴法條是森林法第 52 條第 1 項第 4 款結夥二人以上竊取森林主產物。作
               者接受委任閱完卷後,從卷內筆錄清楚看到,第一審法官心態上只是將此案當作一般山
               老鼠盜採珍貴林木的案件處理。受命法官一直追問林務局官員有關山老鼠濫採林木及盜

               賣的犯罪節情,並與本案比對。其問題如下:「你過去和警察查過山老鼠,有沒有人鋸
               根部去販賣?」「查獲被告之前,這幾年你取締多少件盜採林木?」「一般盜採的山老鼠,
               採完之後的木頭是往山下或是山上藏?」「是否曾經看過盜取林木的人,是連樹根也盜
                      18
               取?」 ,對於櫸木風倒地點,是否為司馬庫斯的傳統領域?法官則以案發地點距部落
               遠達 12 公里,不易到達為由,推定一定非其傳統領域!至於被告將櫸木搬回部落供造
               景之用,是否為其傳統習俗?有無不法所有意圖?均未詳加調查並為完整之論述。

                     接辦之後,在原二審,作者請教地理學會,獲得提供 2003 年尖石鄉傳統領域調查

               成果圖(圖1)及 1929 年日據時代竹東郡蕃地地圖(圖2),並進一步商請該學會以案
               發地點經緯座標將之套繪入成果圖,看看能否做為傳統領域部分的證據,幸運地座標落
               在傳統領域範圍內。司馬庫斯第一位碩士青年拉互依及囑託我承接此案的好友林子淩協
               助提供中央研究院所翻譯出版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習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19
               第一卷─泰雅族 。聲請傳喚部落耆老、專家證人原住民族人類學專家林益仁博士。此
               外,當時原住民族委員會鄭天財副主委更主動到作者事務所,表示願意盡量提供協助,
               同時贈給原住民族法規彙編與該委員會先前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的「原住民
               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第二期委託研究─泰雅族、太魯閣族。」




               18 該案 2007 年 4 月 4 日的審判筆錄第 22~24 項。那些問題,與案件本身無關,只是顯露法官歧視之心態。
               19 報告書內有關於 mrqwang(包含司馬庫斯、石磊等四個部落  )與 knaji(新光部落)二個泰雅族群落的傳
                 統生活領域說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1996,《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
                 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 14。

                                                           279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