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1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331
壹、 前言
過去數十年政府全力拼經濟發展,台灣國民所得大幅提高,人民生活(尤其都會
地區)雖因而大幅改善,但中南部與偏遠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卻也隨之日益嚴
重,整體社會所付出的代價,逐漸顯露。
此外,台灣面積雖小,卻有近 4 千公尺高山、茂密針、闊葉森林,直到四面
環海,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與原住民文化多樣性。但由於地狹人稠,加上土地或
山海美景公共財的商品化、私有化,不僅環境生態飽受破壞,對相對弱勢族群如
農民、偏遠地區人民的迫遷,以及對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生活文化的侵害,亦日
漸加劇。
然而,隨著生活的改善,知識的提昇,公民意識也日漸抬頭。面對層出不窮
的公害污染事件與開發迫遷案件,願意挺身而出的公民與環保團體,也愈來愈
多。繼之,雖然政治權力開始正常化演替,但於首次政黨輪替期間,民眾動員能
量反而式微,讓堅守在野運動的公民與環保團體結合環境律師轉向司法尋求正
1
義。過程雖然漫長辛苦,也逐漸開花結果 ,但個案救濟僅能做為題材,終究難
以直接轉化為制度,因此,跳脫「地盡其利」的舊思維,建置尊重文化紋理、維
護土地與環境正義的國土治理制度,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本文首先簡介美麗灣案的歷史、相關訴訟與其進度,其次,從發展主義觀點,
梳耙土地被商品化,資本家無視土地倫理與人的生活文化紋理,恣意競租掠奪的
行為脈絡。接著,簡介當地原住民文化與恢復土地、自然資源權利的抵抗。繼之,
於《海岸管理法》、《國土計畫法》陸續通過後,從國土治理與恢復原住民土地主
權的脈絡下,中央政府能如何在此類案例著力?對美麗灣案的影響為何?最後總
結,談在發展主義的經濟利益掛帥下,少數原住民文化抵抗的困境與提出政策建
議。
貳、 發展主義下抹去文化紋理的土地掠奪
一、美麗灣案簡介
台東杉原海岸,是一個接近半月型的美麗海灣與沙灘,北段是富山護魚保育區,
中段原本主要供海水浴場使用,並有阿美族的刺桐部落,而且是阿美族每年 7、
2
8 月舉行的豐年祭與海祭的重要場域之ㄧ,南段以相思樹防風林夾雜椰子樹與礫
石灘的自然風貌為主,整體屬阿美族傳統領域土地。周邊的史前遺址包含新石器
時代富山文化(距今約 4000 至 3000 年前)及麒麟文化(距今約 3000 至 2000
年前)的杉原遺址,富山第一遺址(富山文化)與第二遺址(含富山文化、麒麟
3
文化)等 。
1
詳細過程,請參閱作者<環評訴訟的奮鬥史>2010.09,部落格網址:
http://thomas0126.blogspot.tw/2010/09/blog-post_29.html。
2
作者因承辦此案多次親身前往調查所得。
3
以上關於文化遺址的調查,摘自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環境影響說明書定稿本(本文)頁
6.8.1-6.8.5 。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