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0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420

社會學習,透過反覆的學習過程,讓個人及團體之間的充分透過分享經驗及解決
                   複雜的挑戰方式達成協議及反應。參與式學習則是為了讓彼此間的信任程度越來
                   越高,培養能力,建立解決尺度越來越大的問題。

                        Pomeroy 與 Berkes(1997)及 Berkes(2012)認為共管基本原則為:「分享權限、

                   責任、權力」、「單純的諮詢不是共同管理」、「共同管理是一種夥伴合作關係,其
                   中每一方做什麼會有助於另一方做的更好」。共管的目的主要有四項: 1.共同管理
                   就是要解決問題;2.非正式網絡(學習型社區)是關鍵,它讓參與如同學習成為可

                   能;3.最重要的是橋接組織,提供了一個知識交流,知識合作、生產及其他合作

                   夥伴的任務組織;4.共同管理需要時間去發展,建立互信,做中學。適應性管理
                   就是一種適應管理加上共同管理的概念。要達成共管的機制基本上必須考慮 7
                   個步驟:

                   1.  定義社會-生態系統:資源系統、人、行動場域、如何結構化。

                   2.  描繪出基本的管理任務: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什麼樣的管理決策需作出,誰
                       來做?
                   3.  清楚參與者:參與者在共同管理活動及解決相關問題的過程,誰參與?如何管

                       理組織?關係網絡是什麼?如何分享權力?

                   4.  分析連結:如何或在何種程度上確認連結的關係?何種屬於中央,何種屬於地
                       方?這整個系統的政治及歷史背景為何?
                   5.  評估能力建立的需求:需要什麼樣的努力培育,加強和利用各級和人員和機構

                       的能力及技能?
                   6.  補救措施規定:什麼可以做的更好?

                   7.  成熟的共同管理就是適應性共同管理。
                        總結來說,共同管理乃是一個連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非固定狀態。共管的

                   原則是:「分享權限、責任、權力」、「單純的諮詢不是共同管理」、「共同管理是

                   一種夥伴合作關係,其中每一方做什麼會有助於另一方做的更好」。其中,這個
                   過程涉及了廣泛思維、談判和解決問題網路內的學習,也是作為協調國家與不同
                   社群間權力分享的制度安排。權力分享,可被視為合作問題解決的最終結果,而

                   非共同管理決策過程的起點。本研究建議原民會應從 1.現行土地及建築管理的程

                   序簡化,2.針對部落傳統領域共有法令研究規劃 3.啓動與在地部落組織針對公有
                   土地的協商與管理模式,選擇一、二個試行的區域以累積一些做法與經驗。













                                                            416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