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第一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54
──如果以類似二風谷事件的訴訟方式爭取,恐怕一百年都爭取不到。
第一個例子是日本政府甚為自傲的計畫:「里山倡議(The Satoyama Initiative)」。所謂
的「里山」,在日文中意指人為經營的自然環境,例如農村以及其週邊的山林水源、生
態環境等等。在日本傳統文化中,里山的居民循著非資本主義的,傳統永續經營的農耕
方式,有意無意間保全了相當多的生物多樣性。因此倡議里山概念,便意味著日本政府
公開承認:住民與自然保育是一組共生的夥伴,對於居民長年來實踐的傳統習慣與知
識,更須尊重與學習。雖然日本政府的里山倡議的發想來自於傳統和人農村,然而若論
文化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套用在阿依努族與他們在北海道居住地之上,恐怕遠比和人
農村更具有國際說服力。
第二個例子,是日本在 COP10 向與會各國代表宣稱:日本的國家公園政策,向來
主張「應與地區多樣的主體攜手合作,進行保護與管理」
「我國的自然公園制度,並非必然將土地國有化,而是在一定範圍內承認當地住民的
居住、農林漁業、觀光等經濟活動,同時又對有改變自然之虞者加以規範限制。透過
與當地關係人們的合作,以圖保護、管理公園區域內的自然環境。」
「(例如風景地保護協定與公園管理團體的制度)為了促進民間團體自發性的保護管理
自然風景地,得將民間團體指定為公園管理團體。此外,亦可由公園管理團體、土地
27
所有權人與國家締結保護風景地的協定制度。目前共有五個法人從事此活動」 。
那麼,這五個法人包含了阿依努族的團體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問題卻應該倒過來
看。因為日本政府之所以能夠在 2010 年的名古屋大會向世界吹噓這個「Experience of
Japan」,實際上正是拜阿依努族之賜。
(二)文化、環境、世界遺產──知床半島「世界遺產化」的策略
文化是民族認同的根柢, 因此,原住民族的權利回復運動,必然訴諸文化權的實
現。 相對的,原住民族的文化對於環境的永續經營的有效性,近年來也受到國際極大
的矚目。例如在 1992 年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舉辦的地球高峰會議所通過的「里約熱內盧
宣言」的「原則」第 22 條指出:原住民族及其社會的知識與傳統,對於環境的管理與
開發具有重大價值。因此各國應該讓原住民族加入共同管理自然環境的行列。而在 2005
28
年 11 月在烏干達的坎帕拉舉辦的 Ramsar Convention 第 9 屆締約國會議,更再次確認
了:締約國若欲保護濕地,便應重視濕地原住民族文化的價值;並積極活用其文化。
欲保護環境,須先保護原住民族文化──這可說是環境公約與人權公約的接軌(松
27 以上引用之日本政府在 COP10 的官方說法「生物多様性に関する日本の取組」。参照:
http://www.cop10.go.jp/doc/pdf/Panel_cop.pdf
28 Ramsar Convention 為 1971 年於伊朗 Ramsar 通過的國際環境公約,目的在保護做為水鳥棲息地的世界
各重要濕地。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