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3 - 第四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83
加拿大與澳洲法院實務中的原住民族習慣效力
1
蔡志偉 Awi Mona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摘要
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 10 條第 11 項明文規範,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
族語言及文化;同條第 12 項進一步表示,國家應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並依原住民族之意願,
對其教育文化、經濟土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扶助並促其發展。2005 年公布施行的《原住
民族基本法》第 30 條更呼應了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第 34 條,要求政府處理原住民族事
務、制定法律或實施司法與行政救濟程序、調解、仲裁或類似程序,應尊重原住民族之族語、傳
統習俗、文化及價值觀,保障原住民之合法權益;若有原住民不諳國語,亦應由通曉其族語之人
協助傳譯。《原住民族基本法》第 30 條第 2 項並指出,政府為保障原住民族之司法權益,得
設置原住民族法院或法庭。為實現上述規範要旨,司法院自 2013 年 1 月開始於桃園、新竹、苗
栗、南投、嘉義、高雄、屏東、台東、花蓮等九所地方法院,設立原住民族專業法庭(或專股),
以加強保障原住民族之司法權。然而,在目前以非原住民族社會規範所建構之法律結構下欲保障
原住民族之權利,絕非單純設置特別審理程序、設立原住民族法院或專屬法庭即可徹底解決,而
應從根本探究原住民族傳統習慣、文化與非原住民族社會之差異。具體來說,實現憲法增修條文
價值中心的核心作法在於,國家法律如何理解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與文化,進而作為爭端解決機制
的實體內容,相對地,如何使原住民族傳統習慣法律與社會規範能夠被成文化與系統化,以作為
司法實務審理的準據法,是解決問題的核心方法。
因此,本文試以透過制度法學的比較法觀點,對上述原住民族傳統習慣在加拿大與澳洲兩國
實務見解中的實踐意義、性質與影響進行初步的解析,希冀未來能夠做為我國在原住民族專業法
庭發展上行進一步的探究。
1
研討會初稿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