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8 - 第五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318
日為 2013 年 8 月 7 日)作為該國規範槍彈行為之主要法源。雖於該法第 51、51、52a 條對於
違反相關要件(特別是未經許可)使用槍彈之行為,亦如我國般設有刑罰制裁規定。然於該法第
13 條對於依該國聯邦狩獵法(Bundesjagdgesetz)所許可使用之狩獵槍彈(Jagdschusswaffen
und -munition),不僅屬於制式槍彈,且縱未依該條第 3 項第 2 句規定,經聲請許可發給武器持
有卡(Waffenbesitzkarte)或登錄於已獲頒之武器持有卡中後始為使用,亦僅屬較輕微之秩序違
28
法(ordnungswidrig)非行,而只依該法第 53 條第 1 項第 7 款科以行政罰鍰制裁 。該國對於
單純狩獵行為之槍彈准許範圍,既已及於制式之狩獵槍彈,則反觀我國對於原住民族狩獵用槍彈
許可因兼含更深層之文化尊重意涵,舉輕以明重,當無較德國施以更多限制,而禁止其使用制式
獵槍之理。綜上所述,對於原住民族使用獵槍及魚槍之刑事正當化範圍,應及於制式之獵槍及魚
槍。縱其未經許可而使用制式獵槍與魚槍,亦仍僅課予行政罰鍰制裁即為已足。
(六)應等同獵槍及魚槍對待之子彈
槍枝須併用子彈始得發揮其射擊功能,為事物本質之道理。然槍砲條例第 20 條第 1、2 項
得以正當化之客體,竟僅列明獵槍及魚槍,而漏未併列子彈,造成明顯的立法缺漏。因此,即有
司法實務固守該條文義,認為原住民雖為上山打獵,但未經許可製造霰彈以為發射獵槍的子彈,
29
所犯該條例第 12 條第 1 項之罪者,仍無同條例第 20 第 1 項減免其刑規定(舊法)之適用 。
幸而前述最高法院 102 年度台上字第 5093 號判決已正確地擴張解釋槍砲條例第 20 條第 1、2
項之客體範圍,而認為基於法律條文與法規體系之當然解釋,原住民既依槍砲條例第 20 條第 1、
2 項得自製獵槍,自包括該獵槍所適用之自製子彈。且不受前述槍砲彈藥刀械許可及管理辦法規
定之拘束,認為原住民所得自製之獵槍裝填火藥或子彈之方式,法律既未設有限制,則無論「前
膛槍」或「後膛槍」均應包括在內。此等見解自值贊同。至於前述應許可原住民使用制式獵槍與
魚槍之論證,亦完全適用於此處亦應對原住民予以開放之制式子彈。
肆、原住民槍彈刑案之特有程序保障機制
當原住民涉及槍彈刑案時,規範上當然與非原住民享有刑事訴訟法規所設立之一般程序保障
權利。為實際落實其訴訟程序權利之保障,依現行刑事訴訟法第 31 條第 1 項第 4 款,被告為原
住民之刑事案件屬於審判階段之強制辯護案件。於偵查階段,偵查機關依同條第 4 項規定,則
應通知依法設立之法律扶助機構指派律師到場為其辯護。上述接受法律扶助機構指派律師辯護之
30
權利,依同法第 95 條第 1 項第 3 款規定,並為法定告知義務之事項 。另於偵審階段若對於原
住民族相關事務(包含原住民族之狩獵文化內涵、獵槍與魚槍之使用需求及現用規格與遭遇困難
28
Vgl. Heinrich, Bernd, in: Joecks, Wolfgang/ Miebach, Klaus (Hrsg.),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Band 5 (Bandredakteur: Lagodny, Otto), Nebenstrafrecht Ⅰ, Strafvorschriften aus: AMG, BtMG, GÜG, TPG, TFG,
GenTG, TierSchG, BnatSchG, VereinsG, VersammlungsG, WaffG, KrWaffG, SprengG, 2007, § 13 WaffG, Rn. 1. Die
Beschreibung über Schusswaffen s. § 1 WaffG, Rn. 9 ff.
29
見最高法院 88 年度台非字第 321 號刑事判決。
30
對此刑事訴訟新修規定之討論,特別是原住民對此權利之行使實況,可見原住民族電視台原地發聲系列第 275 輯之專
題討論。網路資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zCDcd-o3g.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