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第五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86
(2) kinasan paiwan:成為 paiwan(排灣族)民族個性的特定區域。
(3) qinizingan;kini ivuwan:是既有象徵性又有歷史性的民族戰場,是與外族人及本族人的
生存空間戰爭;也是個人與自然力量進行抗爭的戰場。
(4) kakisailjan:一個逃避或回避日常生活的地方。在此,所有階級之間的差異都會消失,
並且每個人多發現自己處於基本上完全相同的情況,也就是尋求生存以及和群山所形成
的美感。
paiwan(排灣族)傳統領域內河流主要發源於中央山脈南段西側各溪流源頭其主流、支流
所涵蓋之區域。本區域溪流水系大致呈樹枝狀,這表示蓋地區的岩性及地質構造對水系的發育控
制較少。水系密度屬中至高密度,顯示其水系的發育並不是僅由地形抬升及河流切割所形成,研
判這些水系應是承襲早期的地形期,因陸地抬升而下切所致。各溪流平均坡度 1:35,各溪流流
經三地門、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獅子、牡丹鄉等區域,從北而南依序如下:
1. 高屏溪流域:主要有 samuhai(沙漠溪)、井仔溪、埔羌溪、sagalan(口社溪);隘
寮溪有兩大支流系統,一是隘寮北溪,其上游有 laibuan(來布安溪)、payu(巴油
溪)、hayu(哈尤溪)、tjukulac(喬國拉次溪);另一是隘寮南溪。
2. 東港溪流域:主要是牛角灣溪和萬安溪匯流而成。
3. 林邊溪流域:上游有 kualjuc(瓦魯斯溪)、tjaqau(大後溪)、tjaljakavus(來社溪)、
ljakeljek(力里溪)等匯流。
4. 率芒溪流域:上游有 seveng(士文溪)和草山溪。
5. 枋山溪流域:上游有 kasevengan(阿士文溪)和 situtjau(西都嬌溪)匯流。
6. 楓港溪流域:新路溪和塔瓦溪。
7. 四重溪流域:大梅溪、里仁溪、牡丹溪、竹社溪匯流而成。
本族各部落關於溪流之傳說故事都和族群起源相關,研究者搜集整理後,大致描述如下:
「ta sicuayan na qemutjalj paljeqaca,muaviq a maka veljiuwan kata pana. Saka patjalun
na nga zaljum tua qinaljan. Kimaya pipaljangan na caucau ta kempalj tua kasiu a maka
ikavulungan aya, mavan nusi kaimuceng a cemas. Na maviyad a pasa kavulungan a
caucau iqinanljan, avan nu izua nan na qavuqavuan izua. Azua na muaviq a zaljum
cucuai a qiljas inika wei puamin, qepuin na maka mazazangiljan sakaljava tua
sikipaisiyan, batjtjuculu anga tua lili a qeminaljan. Avan na sika sauangan nua cemas, sa
patakilj anga mekelji a zaljum. Avan na cemike a caucua sema qinaljan.」
(往古發生大洪水,水面淹滯大部分的人居部落附近。大概是因為人們砍伐大武山區的樹
木違反禁忌,觸怒了神靈而招致災害。此時全體社民避登大武山,因此至今大武山仍尚存
當時炊事用的灶跡。此大洪水連續數月之久,絲毫未有停歇的跡象,於是頭目召集各社頭
目貴族商討,取得祈求上天憐恕之策,各部落殺豬投入洪水之中,並且舉行 palisi(祈禱),
於是洪水逐漸退去,族人才能再回到部落。)
從上述傳說故事發現 paiwan(排灣族)族人早已具備面對極端氣候的經驗,而且將此肇因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