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3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193
(1)當事人為原住民之比例
圖表 1(本文自製)
由此案件量可再得到案件的比例圖如下:
由以上圖示可明顯發現,原住民為訴訟當事人之案件數量明顯高於非原住民,但有
疑義者在於,何以關於原住民保留地,此一原始設計係為了「安定山地人民」之法
43
制度設計 ,縱然現行之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並未明文揭示立法目的,但自其
母法係以「輔導原住民開發並取得…權」為其目的,應該不脫溢原始安定山地人民
之精神?若然,如何解釋為數不少之非原住民對原住民保留地權益有所爭執之案件
?這或許正足證學者認為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之法規名稱,暗喻並肯定引進
44
開發勢力進入原住民保留地 ,已符合原始設計中另一個「發展山地經濟」之立法目
的。
(2)案件權利類型
43
台灣省各縣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第 2 條。
44
陳竹上,我國原住民保留地政策之當代課題與司法案例分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 卷 2 期,
2012 年,頁 98。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