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9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409

負面影響。

                   6.  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利用的跨領域研究必須被鼓勵與支持。
                   7.  資源管理的空間與時間尺度必須與生態利用與衝擊的社經尺度相符合。

                   8.  如果涉及多國決策與協商,則有必要進行國際合作的安排。
                   9.  跨領域以及參與式的取向應該運用在經營管理與治理的各個層面上。

                   10. 國際與國內的政策應考慮:a.  生物多樣性使用上的不同價值;b.  內在與其它
                       非經濟性的生物多樣性價值;c.  市場價值與利用。

                   11. 生物多樣性的使用者應盡量避免廢棄物與負面效應的產生。

                   12. 原住民與在地社群因生物多樣性保育所受的影響以及他們所可能提供的貢獻
                       都應在資源使用所得利益的公平分配上得到彰顯。
                   13. 生物多樣性的經營與保育所應負的代價都應該內化於該管理區域所得利益的

                       分配之上。

                   14. 保育與可持續使用的教育與公眾認知計畫應該落實,並且在利害關係者與經
                       營管理者之間發展更有效的溝通方法。
                        事實上,里山倡議蘊含了當前社會面對極端氣候的衝擊非常關注的「回復力」

                   (resilience)的議題。換句話說,一個好的社會–生態系統必然蘊藏著一些有關於「回

                   復力」實踐的模式與經驗。同時,「回復力」的內涵應該也都對應著以上 14 條原
                   則的精神。研究者更進一步發展出一些指標的系統,讓不同的社區可以隨時檢測
                   與監控是否遵循著里山的精神。這個指標系統大致上可分為四個層面:1.  生態

                   保育與生物多樣性的維護;2.  農業生物多樣性;3.  知識、學習與創新的機制;
                   4.  社會公平與落實機制。

                        首先,生態保育與生物多樣性的維護保障了地景與生態系統的健康。它同時
                   影響一個社群福祉的物質面、文化面以及精神面。舉例而言,在極端氣候變遷的

                   當下一個流域與集水區的維護可以大大地調節水文與微氣候的變化,並進而提供

                   緩衝區抵抗極端氣候的衝擊。其次是農業生物多樣性,它是構成生態系健康與人
                   類社群活力的一個網絡節點,舉凡人類生活所需的食物、纖維、藥用與燃料等等,
                   都包含在農業活動的相關作物之中。不同作物與馴養的動物的基因多樣性的保存

                   與維護直接影響到這個農業系統的可持續性,此外在多元文化的催動下,這些基

                   因多樣性更呈現許多複雜的關係與綿密的網絡。第三、知識、學習與創新是建構
                   「回復力」的方法。人類社群透過實驗、創新以及在不同的文化、知識系統與年
                   齡層之間互相學習,強化了「回復力」的內容。此外,學習調節著不同的適應策

                   略,可能是全新的發明或者是從傳統中繼承。傳統知識蘊藏了無窮的可能性,可

                   以回應當代的危機,它體現在習俗、農業的技能、在地的語言、文化價值與社會
                   制度等不同層面上。第四、社會公平與落實機制是「回復力」的重要表徵。性別
                   的不平等、社會排斥與歧視等都會阻礙婦女與少數族裔的發展能力。而不管是婦





                                                            405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