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4 - 第六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414

Gaga。聚散的過程帶來了從發源地而來的生態知識體系,讓 Tayal 得以快速的適
                   應北臺灣的山林。
                        下圖所示,是以三級聚散點作為開拓新領域的核心。在人抵達新的據點後,

                   會在周邊探索,待確認無人先佔的跡象時,便會利用石頭或是在樹木上作記號,

                   標識此地已有人在開墾,並利用河流與崚線作為邊界的記號,另外在 Tayal 的文
                   化概念中,火是每天都不能斷的重要生活象徵,透過火產生的煙,透露人活動的
                   跡象,顯示出先佔的宣示。這個原則直到了遇上了日本殖民政府的治理才被改

                   變。







































                                            圖 3-18、領域拓展與邊界形成


                   2.  Qalang na Tayal: Tayal 的聚落形態

                        Qalang 形成的基礎是家戶,因此二三戶家戶聚集被稱為 Qalang。小島由道
                   (1914,  黃智慧譯1996)認為「qalang為鄰家之意,二家接鄰叫做”Mtqalang”(相鄰)。

                   因此數十戶密集之大部落稱之,但僅是二三戶聚集在一起,也可稱為 Qlanag。
                   又數個小部落因狩獵,犧牲或地域之共同而形成一社會時,其集成之部落也可稱

                   為 Qlanag。」所以 Qlanag 的家戶間的關係,成為 Qalang 形成的重要因素。與其
                   它臺灣的族群相比,Tayal 的 Qalang 相對上比較具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因為傳

                   統上 Tayal 的 Qlanag 因居住在河流兩岸的山腰的緩坡上,故不會形成大型的聚
                   落形式,同時在考量資源承載的壓力與社會關係和諧的過程之中,聚落的型態會





                                                            410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