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5 - 第七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305

性質不一樣」等語歷歷。從而,槍砲條例第 20 條既無實證研究所得之經驗事實

                   加以佐證,修法說明當中提及「基於原住民族自製之獵槍,係屬傳統習慣專供獵
                   捕維生之生活工具, 且 其結構性能及殺傷力,均遠不及制式獵槍」乙節是否正確,
                   則亦非無疑。當然可以想見的是,立法系統透過上開方式,以制定法規範宣示全
                   面性禁槍之態勢後,等同以法作為統治、治理技術將原住民族得持有之獵槍型態,

                   壓縮至只能持有「自製之獵槍」,並自修法說明採取「劣等獵槍說」,亦即自製之
                   獵槍必須結構性能及殺傷力,均遠不及制式獵槍」,從而反面解釋,縱具有原住
                   民族身分之製槍者,精於製槍之技藝,獵槍為其自製,但倘自製之獵槍結構性能
                   與殺傷力超過制式獵槍、或與制式獵槍等同或相近,則均有可能與修法說明的「自

                   製之獵槍」型態不符。
                         是以,於【布農族河床拾獲土造長槍狩獵案】中,該案之被告於102年7月間,
                   在臺東縣海端鄉廣原村龍泉部落往第1林班地某處堰塞湖附近的河床撿到可供
                   擊發口徑12GAUGE制式散彈之土造長槍【下稱:可擊發制式散彈之土造長槍】,

                   故而第一審認為○ 1 被告持有之上開槍枝並非其所製造,○ 2 亦非屬原住民以其文化
                   所允許之方式製造,而由被告繼受取得,尚難認被告取得槍枝之「來源」,與其
                                         35
                   原住民文化有何相關 ;第二審則認○ 3 該可擊發制式散彈之土造長槍,並沒有在
                   部落見過,及○ 4 該可擊發制式散彈之土造長槍是由側邊裝填子彃,即於拉開槍機

                   拉桿後,裝填散彈,顯與原住民族所自製獵槍不同,亦非一般原住民文化所使用
                          36
                   之獵槍 ;最高法院則認「被告所持土造長槍係因拾獲而持有,且可供擊發制式
                                                                                                 37
                   散彈使用,是原審認定不符合槍砲條例第20條「自製之獵槍」,並無不合」 。
                        但同樣是拾獲非制式土造長槍,在【阿美族初鹿草叢拾獲土造長槍案】,第

                   一審認為:○ 1 撿拾之目的是想用來打獵、○ 2 可供發射彈丸(從槍管裝填彈珠、報
                   紙塞住槍管,再從拉板處放置火藥擊發)、○ 3 雖尚未將上揭獵槍供作狩獵之用即遭
                   查獲,然亦未有證據顯示持有上開槍枝具有其他不法目的之情形,是被告所辯並
                   未悖於常情、○ 4 可供發射彈珠之土造長槍未使用具有彈頭、彈殼及火藥之子彈,

                   亦為原住民所製造,而被告持有之目的在於供狩獵之用,核屬「自製獵槍」,故
                                 38
                   判處被告無罪 ;而第二審亦認:○ 5 在無任何證據顯示被告自製獵槍具有其他不
                   法目的之情形,為貫徹憲法維護原住民族文化之意旨,避免原住民打獵之傳統文
                   化流失之情形下,應認不宜率依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有關刑罰之規定相繩、○ 6 供

                   發射彈珠之土造長槍係由山腰路邊草叢中隨手撿拾而來,且槍管上有一圈裂痕,
                   尚須以鐵箍固定以避免斷裂,應屬他人之拋棄物,顯未合於刑法第  337 條侵占
                   脫離物罪,而駁回檢察官上訴。又觀【泰雅族南山村拾獲土造長槍獵捕赤面鼯鼠


                   35
                    臺東地方法院 102 年度原訴字第 61 號:「…○1 須考量該槍枝之「結構、性能」是否為原住民
                   以其文化所允許之方式製造之外,亦○2 應考量該槍枝之「來源」是否與原住民文化有關,…倘
                   該槍枝係行為人以原住民文化所允許之方式製造而取得者,固有該條文之適用而不罰;縱行為  人
                   所持有之槍枝非自己所製造,惟該槍枝係屬原住民以其文化所允許之方式製造而由行為人繼受取
                   得,此種單純持有自製槍枝之行為,亦應有該條文之適用而不罰,以符合立法本旨…」。
                   36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103 年度原上訴字第 17 號判決。
                   37
                      最高法院 104 年度台上字第 3280 號判決。
                   38
                      臺東地方法院 97 年度台上字第 197 號判決。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