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1 - 第三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61
原住民媽媽生不出原住民小孩?—「原住民身分法」中「姓氏綁身分」條款的違憲分析 245
民與非原住民結婚所生子女,從具原住民身分之父或母之姓或原住民傳統名字者,取得原住民身
分。」第 6 條亦規定:「原住民女子之非婚生子女,取得原住民身分。前項非婚生子女經非原住
民生父認領者,喪失原住民身分。但約定從母姓或原住民傳統名字者,其原住民身分不喪失。」
2008 年增訂第 8 條第 2 款,開放父母已死亡之婚生子女,得檢具足資證明原住民身分之文
件,申請取得原住民身分。
以上為原住民身分認定的法規沿革,接下來本文將繼續說明「姓氏綁身分」主義的意義及其
影響。
ɚe֑ˤແԒʱʘจ່ʿਪᕚ
自古以為,中國一直以「姓」來代表家或族的誌號,又由於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家族血緣、
命脈係由男性為傳承主幹,因此,男子之「姓」遂成為一家或族血統世系之依歸,林姓代表林家、
而張姓代表張家。換句話說,傳統中國習俗中,「姓」與「家族」是共存亡的,當一個「姓」消
失時,代表一個「家族」的消失、滅亡,因此,為防止家族的滅亡,遂衍生出男子入贅女子家中
22
以延續女子家「姓」的習俗。
中國關於「姓」與「家族」的關係以及以男子之姓作為家族血緣命脈的觀念,是如此的根深
蒂固,當政府之漢人官員制定相關的原住民身分法制時,也將此觀念代入身分認定的法制當中(完
全忽視某些原住民部落係母系社會,以及部落原住民的命名方式與漢人截然不同的事實)。也就
是說,法律制定者認為,原住民身分如同「家族」血緣,應與「姓」綁在一起,假若子女跟著原
住民媽媽的「姓」,其自然取得原住民身分,若跟著漢人爸爸的姓,則不具有原住民身分。
這種身分認定方式,筆者稱之為「姓氏綁身分」主義。所謂「姓氏綁身分」主義,係指其所
生子女是否取得原住民身分,端視其子女從誰的姓氏。若子女所從的姓氏具有原住民身分,則取
得原住民身分,若子女所從姓氏不具有原住民身分,則其不具有原住民身分。舉例言之,一位林
姓的原住民爸爸與王姓的非原住民媽媽所生的小孩,若姓林,則取得原住民身分,若姓王,則不
取得原住民身分。一位吳姓的非原住民爸爸與鄭姓的原住民媽媽所生的小孩,若姓吳,則不取得
原住民身分,若姓鄭,則取得原住民身分。
這樣的身分認定方式看似中性無偏見,然而在台灣,卻產生了「原住民媽媽生不出原住民小
孩」、「原漢婚姻子女之平等權」、「原住民優惠性差別待遇資源錯置」等疑議。
ࡡИ͏͛ʔ̈ࡡИ͏ʃ܀
首先,關於原住民媽媽生不出原住民小孩的問題,主要源於原漢通婚之普遍化以及漢人「以
男子之姓傳承家族血緣」根深蒂固之信仰。自 1950 年代國民黨政府接管台灣後,大批的漢人從
中國移民至台灣,政府一系列的山地平地化政策、國民教育政策、國語政策加速了原鄉與平地漢
人的接觸。由於漢人的平均教育程度、生活水準高於原住民,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無可避免地
越來越多的原住民婦女選擇與平地漢人組成家庭。到底選擇與漢人通婚的原住民婦女有多少呢?
根據 2012 年 7 月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之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各鄉鎮市區原住民的戶數統
23
計表中,戶內人口具原住民身分者共 200,250 戶,其中,戶長具原住民身分者共 147,474 戶, 也
22
李悌愷,姓名權之研究,6-7,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10 年 1 月。
23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01 年 07 月全國各鄉鎮市區原住民戶數統計表」,Available atfile:///C:/Users/Ariel/Desk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