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2 - 第三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72
256 第三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
表四:台灣各民族族群與命名方式
族 漢 阿 泰 賽 太 邵 達 鄒 賽 排 布 魯 卑
別 族 美 雅 德 魯 族 悟 族 夏 灣 農 凱 南
族 族 克 閣 族 族 族 族 族 族
族 族
命 家 個 個 個 個 個 親 個 個 個 個 家 個
名 族 人 人 人 人 人 以 人 人 人 人 屋 人
方 姓 名 名 名 名 名 子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式 + + + + + + 名 + + + + + +
名 氏 父 父 父 氏 E 氏 家 氏 個 家
族 名 名 名 族 + 族 屋 族 人 名
名 名 氏 名 名 名 名
或 族
父 名
母 +
親 Ne
名 +
出
生
地
ɚeࡡИ͏Ԓʱ՟ʘૢd߰ᅲࣛೌج͟ࡡИ͏ૄІБӔ֛ʘdᏐЇˇၾՉ
˼͏ૄʘԒʱ՟˙όΝdમА୕˴່
關於原住民族身分之取得,國際上係採「自我認定原則」,由原住民各族決定誰可以取得該
族族人的身分,誰不可以。倘若台灣目前暫時無法由原住民各族自行決定其民族成員之構成要
件,則族群身分之取得方式,應至少與台灣其他民族之身分取得方式相同,即採「血統主義」,
讓父或母一方為原住民者皆取得原住民身分,才不致造成「一國兩制」之情形。
ɧeࡡИ͏Ꮄڭღણ݄̙̋ൗરబૢಛdʔ̙Ϊࡡဏࢬًر༰Գ
ϾࠢՓՉ͏ૄԒʱ՟
原住民族之民族身分,代表的不僅僅是許多優惠性保障措施之資格,還包括其背後所表徵的
文化、風俗習慣、信仰、語言、與價值體系。當一個人的民族身分不被主流社會所承認,或被政
府限制將其民族身分傳承給下一代時,代表政府對他的文化、風俗習慣、信仰、語言與價值體系
的蔑視,也是一個政府對該族群之個人人格最大的侮辱,嚴重違反其人格尊嚴。倘若立法者之用
意在將有限資源保留給真正需要的原住民,則可在個別的原住民優惠性保障措施加註排富條款,
但絕不可因其家庭經濟狀況較佳而取消或否定其原住民族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