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3 - 國內原住民族重要判決之編輯及解析(第一輯)
P. 333

肆、判決編輯及解析實例說明:刑事


                    野生動物,因而獵得前開山羌,主觀上皆已具有該行為果真發生
                    構成要件所預定之結果,亦在所不惜,聽任結果發生之「不確定
                    故意」。

               二、前開對於射殺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推論,基本上,就是一個不從事
                    狩獵活動,也不瞭解狩獵知識技術的「漢人法官」之典型觀點,
                    認為保育類野生動物的保護,應遠遠凌駕於原住民族狩獵傳統文
                    化的思維邏輯。此外,法官也常認為,「設陷阱」或「夜間朝著動
                    物發亮的眼睛射殺」之前,應該再三確認或謹慎小心,以避免所

                    獵殺之動物為保育類野生動物。惟此等要求未確認獵物之種類前
                    不得獵殺捕捉之規範命令,是否現實上得以實踐?如果法官認為
                    在「夜間」狩獵開槍之前,原住民獵人應確認再三,該動物是否
                    為保育類野生動物還是一般野生動物,則是否應明確指出是否真

                    的有此等狩獵法則與確認方式?如果法官不知道有何方式可以確
                    認,是否應該請熟悉狩獵的原住民族專家到法庭加以說明,是否
                    有何夜間可辨識動物物種的方式,以防誤射?
               三、原住民持獵槍進行狩獵活動,多如本案一樣,是在夜間進行。通
                    常在夜間狩獵時,只要看見動物眼睛發光,就會朝動物射擊,此

                    乃原住民狩獵的方式。然而根據目前的《野生動物保育法》之規
                    定,如果射中之動物為一般野生動物,固屬不罰行為,如為保育
                    類野生動物,則仍屬犯罪行為。惟從刑法理論來看,不知道所獵
                    殺之動物屬保育類野生動物,乃是行為人對於犯罪構成要件的
                    「客體」認識錯誤,此屬「構成要件錯誤」,應阻卻故意的成立。

                    換言之,必須行為人認識到其所射殺的動物為保育類野生動物且
                    有意為之,如此才算有犯罪故意。然而目前相關判決均不將此等
                    誤殺保育類野生動物行為,解釋為「構成要件錯誤」,而一概認為
                    行為人有獵殺保育類野生動物未必故意,顯然就是以漢人想法進
                    行法律推論。故本書認為,此類誤殺案件,均應以構成要件錯誤

                    為由,認定原住民被告主觀上欠缺獵殺保育類野生動物之故意,
                    判決被告無罪,始較妥適。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