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1 - 第四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11
藥刀械管制條例第二十條第一項於立法時,是否有疏漏未盡之處、是否應於未來修法時為通盤考
量之問題;尚難以此遽行踰越現行法律之明文規定,而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二十條第 1
項所定之『自製之獵槍』包含『子彈』」。
四、野生動物保育法:迷路山羌案
(一)主要爭點
40
原住民未經許可捕獵、宰殺保育類野生動物,是否涉有刑責?如有,量刑如何認定 ?
(二)若干實務見解41
依照目前的野生動物保育法,野生動物分為「一般類野生動物」與「保育類野生動物」,而
,
後者在法檢字第 0960801277 號函中,記載對於野生動物保育法相關問題 曾 作出座談會結論(台
東地檢署)。該提案的案由假設事實為:「具有原住民族基本法及野生動物保育法所稱之原住民
族身分者,基於其傳統文化、祭儀,如未經許可獵捕野生動物保育法所稱之保育類野生動物,是
否涉有刑責?」。此一問題,分別有甲說和乙說。甲說的結論依照原住民基本法第 19 條第 1 項、
野生動物保育法第 21 條之 1 第 1 項認為:未經許可捕獵保育類野生動物,僅能依該法第 51 條之
1 科以罰鍰。乙說則以,野生動物保育法第 51 條之 1 是規定「一般類野生動物」,而不是「保
育類動物」,同法第 21 條之 1 第 1 項所稱之「野生動物」,也應該指「一般類野生動物」,
在此體系解釋下,一般類的野生動物違法捕獵屬於行政罰,保育類野生動物是刑罰。而且如認同
法第 21 條之 1 第 1 項所稱之「野生動物」包括保育類及一般類之野生動物,則情節較輕微
之未經許可獵捕一般類野生動物尚需處以罰鍰,情節較重之未經許可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不僅無
須負刑責,甚且無須科以罰鍰,豈非輕重失衡?並且依照主觀歷史解釋(該函文稱為「立法解
釋」),野生動物保育法第 21 條之 1 立法附帶決議是:「關於第 21 條之 1 第 2 項之許
可辦法,應特別尊重原住民族之傳統飲食文化對一般類野生動物之種類、區域、及數量予以妥適
訂定。」。亦提及同法第 21 條之 1 第 2 項之許可辦法係僅就一般類野生動物所為規定,並
40
野生動物保育法第 4 條第 1 項:
野生動物區分為下列二類:
一、保育類:指瀕臨絕種、珍貴稀有及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二、一般類:指保育類以外之野生動物。
第 21 條之 1:
台灣原住民族基於其傳統文化、祭儀,而有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必要者,不受第十七條第一項(按:獵捕一般
野生動物)、第十八條第一項(按: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及第十九條第一項各款(按:獵捕方法)規定之限制。
前項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行為應經主管機關核准,其申請程序、獵捕方式、獵捕動物之種類、數量、獵捕期間、
區域及其他應遵循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
第 41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未具第十八條第一項第一款之條件,獵捕、宰殺保育類野生動物者。
二、違反第十八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未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獵捕、宰殺保育類野生動物者。
三、違反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使用禁止之方式,獵捕、宰殺保育類野生動物者。
於劃定之野生動物保護區內,犯前項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三分之一。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 51 條之 1:
原住民族違反第二十一條之一第二項規定,未經主管機關許可,獵捕、宰殺或利用一般類野生動物,供傳統文化、祭儀
之用或非為買賣者,處新臺幣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但首次違反者,不罰。
41
其餘相關實務見解及評釋並參:王皇玉,原住民犯罪的文化困境與除罪化,註 1 書,第 230 頁-238 頁。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