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6 - 第五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
P. 286

何,亦應加以觀察、分析。

                   二、外國立法例之借鑑

                        回溯至二次大戰前、後,1952 年前德國實務見解對於「違法性意識」應如何定位呈現紊亂
                   之情形,或有延續戰前德意志帝國法院所採取之違法性意識不要說,亦有採取故意說、責任說等

                   看法,直至 1952 年德國聯邦通常法院採取「責任說」的看法,違法性意識之判斷始確立作為責
                                   33
                   任階層判斷之要件 。而在責任階層中,行為人對於自己之行為是否為法所容許,行為時之際能
                                                                                                   34
                   否檢討自己該行為之合法或非法的情形,則是判斷有無「違法性意識之可能性」的意義範疇 。
                   只不過,何以國內學說見解與實務見解對於違法性意識、違法性錯誤之認定連結到行為人應負查

                   證義務?並且為何以過失之注意義務作為違法性錯誤的判斷標準?從外國立法例當中或許可一
                   探究竟。而外國立法例雖就英美法系和歐陸法系兩大法系之體例有所區別,但在「違法性錯誤」
                   或「法律錯誤」之判斷標準上,亦有相似之看法,爰此,茲將判斷標準加以彙整、歸納。

                   (一)、以「良心之緊張」或「違法性錯誤之迴避可能性」劃定標準

                   1.  良心之緊張(Anspannung des Gewissens)

                        違法性意識之可能性的認定標準,有認應以 1952 年之德國聯邦普通法院的裁定,即是否
                   具有「相當程度之良心緊張」作為判斷標準。所謂「是否具有相當程度之良心緊張」乃在判斷行
                                                                                           35
                   為人做成特定行為時,是否有盡了自己行為時全部之精神認識能力和倫理價值觀念 。該裁定之
                   內容指出除了論述違法性意識外,「作為法共同體之成員,應該要認識到自己確實所為的行為符
                   合全部的法之義務規範,必須以謹慎思考或調查詢問的查證除去疑問,這是因為行為人必須具有
                   良心之緊張程度」,該程度須對應於個別狀況、個人生活領域以及職業領域等情形加以決定。

                       不僅行為人行為時被期待要有良心上之緊張,也要能夠洞察到行為違法,如果行為違法之情
                   形不能洞察的話,則存在無法克服之錯誤,行為人無法迴避,則無從就其責任加以非難;反之,
                   若是能認識到違法時,則不能阻卻責任,但若是行為人因某種情形減少了良心緊張程度的話,則
                                                      37
                                       36
                   減少對其責任上之非難 。是以,有認為 此一判斷標準傳達了幾個概念:行為人應被肯認存在
                   經常可以意識到自己行為違法的抽象性義務,並以該「義務違反」作為行為責任非難的基礎,而
                   「違法性意識之可能性」的判斷基準,將以行為人是否能因相當程度之良心緊張而喚起對該行為
                   之違法性意識。
                         此外,雖未言明要求相當良心之緊張,但美國德拉瓦州(Delaware)之最高法院在 Long v.

                   State(1949)關於重婚(bigamy)之案件中,亦曾提出類似之看法,亦即被告須做出基於善意、盡
                   到勤奮地努力,採取一個至少是適當地根據法律所提供的方向、來源或手段,一個人經由他的努
                   力,基於確實真誠地、有計畫地完成查詢,依照法律作成行為,應是被法律系統所期待的模範公
                   民,而德拉瓦州之最高法院的上開見解,某種程度上類似於德國實務見解脈絡下要求行為人所要
                                 38
                   履行之查證義務 。對此,法國學者 Pradel  則認為社會中之每一個人都會被假設有義務去了解


                   33
                      高山佳奈子,「故意と違法性の意識」,頁 331,有斐閣,1999 年 4 月 30 日,出版一刷;西原春夫譯,イェシェック、
                   ヴァイゲンド(Jescheck、Weigend)「ドイツ刑法総論」,頁 346,1999 年 4 月 10 日初版第 1 刷。
                   34
                      松原久利,「違法性の錯誤と違法性の意識の可能性」,頁 51,成文堂,2006 年 6 月 1 日,初版 1 刷。
                   35
                      BGHSt. 4,1(5)(Beschl. V. 23.12.1952).  請參照松原久利,前註(34)書,頁 118。
                   36   高山佳奈子,前註(33)書,頁 331。
                   37
                      松原久利,前註(34)書,頁 53。
                   38
                      ANNEMIEKE VERSEVELD,MISTAKE OF LAW,16.17(1st ed., 2012).
                                                           282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